彭康哲学讲坛第11期:作为中国哲学关键词的“性”概念的生成及其早期论域的开展

讲座名称: 彭康哲学讲坛第11期:作为中国哲学关键词的“性”概念的生成及其早期论域的开展
讲座时间: 2021-03-27
讲座人: 丁四新
形式:
校区: 兴庆校区
实践学分:
讲座内容: 彭康哲学讲坛第11期 讲座题目:作为中国哲学关键词的“性”概念的生成及其早期论域的开展 讲座时间:2021年3月27日,9:00 - 12:00 讲座地点:腾讯会议(ID:461 693 8178) 讲座内容: “性”概念是在天命论和宇宙生成论的思想背景下产生出来的,它联系着“天命”和“生命体”的双方。其一,“性”概念的提出,是为了追问生命体之所以如此及在其自身之本原的问题。它是一在己的、内在的且潜在的本原和质体。其二,“性”来源于“天命”,是“天命”的下落和转化,而人物禀受于己身之中。“天命”与“性”虽有位格的不同,但其实体并无二致。其三,在“天生百物,人为贵”的命题中,古人很早即认识到,人物在其天赋之“性”中已禀受了区别彼此的类本质。孟子进一步辨明此义,认为人性不同于禽兽之性,故曰人性善。其四,“性”概念正式形成于春秋末期,而将“性”同时理解为“天命”的下降、转化和赋予,这很可能是孔子的思想贡献。其五,性命论、心性论、性情论、人性善恶论和人性修养论是“性”概念的相关论域,它们产生很早。其六,郭店简《性自命出》建立了一个由天、命、性、情、心、道、教和仁、义、礼、乐等概念组成的思想系统,其意义十分重大。其七,不同的“人性”概念会影响诸子对于人性善恶的判断及其修养方法的提出。人性善恶的辩论几乎贯穿于春秋末期以来中国古代思想史。其八,子思子的“尽性”说和孟子的“尽心”说是先秦人性修养论的精华。 主办单位: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
相关视频